目標
提供優質教育,幫助學生全人發展,學會學習,終生學習。
策略
課程發展
參照課程發展處課程大綱,規劃學校課程,如中英文科的新課程和各科的校本評核等;
參與各項課程發展計劃,例如教育局的「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計劃」、教育局的「校本支援服務:課程設計」、香港教育學院的「優化課堂計劃:課堂教學研究」、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的「運用評估以促進學習」、中文大學的「運用元認知策略促進自主學習」;
進行課程統整:開辦初中通識課程及歷史與文化科;
全方位學習:透過課堂內外各種活動延展學習;
八個學習領域的初中課程檢視:平衡學科知識和共通能力;確保初中和高中課程的銜接;
重視課堂教學
課堂活動提倡師生互動、生生互動;
設立教師共同備課節,推行同儕觀課,師師互動;
教師發展活動,探討高階思維、聲情教學、全腦學習、九型人格、啟發潛能教育等,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能。
重視語文教育
英文科採用小班教學;
舉辦辯論比賽、午間論壇、中文週、英文週和英語日等活動,營造有利語文學習的環境;
語文基金資助294萬,進行提升英語水平計劃;
在語言微調政策下,數學科及綜合科學科部份/全部以英語教學;
設有校園電視台,利用資訊科技發展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。
發展專題研習
初中各科引入專題研習作為課程內容,分階段培養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的能力;
讓學生掌握基本研習技巧和得到跨科學習的機會;
教務組協調各科組和老師,讓中三學生進行小形專題研習活動。
提倡閱讀
初中每週設閱讀堂,安排同學分享閱讀心得,培養學生閱讀習慣;
每週三早會老師或學生分享好書;
美化圖書館,添置新書,推動各種閱讀計劃。
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
精英班課程和課業要求較高;
語文科目按能力分組,進行小班教學;
不同能力的學生互相協作學習;
設立資優教育組,全面推行三個層級的資優教育,貫徹資優教育普及化和普及教育資優化;
星期六中英數補習班;
訓練學生元認知,促進學生自主學習。
有系統的評估
評估學習成果:每學年兩次統測,兩次考試和多次小測;
每次統測和考試後分析成績;
促進學習的評估:課堂學生表現評估,課業習作評估;
課業政策;
跟進欠交功課學生。
預備學生應付公開考試
中一至中三加強中英數基礎能力;
中三學生進行全港性系統評估練習;
中五和中六學生課後補課;強化學生應試能力。